高哲铭专栏
主页 > 团队 > 高哲铭专栏
“走出去”的策略与时机
2011/8/1 0:00:00  来源:中国企业家杂志

“走出去”的策略与时机

作者:高哲铭 英飞尼迪集团总裁及创始人

 

去年起,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来向我们咨询时,不仅想在国外寻找创新技术,还开始寻求在国外获取这种技术的合适模式、恰当的商业渠道和设立相应研发中心的可能。

中国公司去外部寻找创新技术的原因各有不同。有的想在全球市场寻求差异化;有的是受“十二五”规划的鼓舞而有所反应;有的想通过全球技术产生的动力定位自己的“产品”;有的视来自国外的技术创新为新思考、新观点的源泉;有的想通过走出去降低“中国风险”;有的受新市场概念的吸引,想利用当前西方市场的低价格;有的只是单纯对在国外投资的前景好奇。

上述去“国外”发掘价值的原因都是充分的。但即便原因合理,也必须掌握时机才能获取成功。所以,下面几个案例不仅在于讲了中国公司如何开始行动,还讲了“何时”行动,以提高成功“走出中国”的可能。

2011年1月9日,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世界领先的通用农药公司——以色列农药。在这起收购中,中国化工获得了这家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商业渠道,而被收购方仍然保留了40%的股权,并获得了中国化工的一份期权。这意味着,如果该公司有一个独立、美好的未来,40%的股权价值将通过一次新的IPO而增值。这一结构使双方保持较高的积极性,同时也保护了交易的顺利进行。

另一个例子:2010年,英菲尼迪帮中国企业完成了一笔历时5年的收购:中国马达制造商德昌电机公司并购以色列一家研发公司Nanomotion。交易的第一步,以色列公司将把51%的股份卖给德昌电机,同时约定剩下的49%的股份与公司业绩挂钩,在5年内转让完毕。这5年里,中国和以色列伙伴共用一套人力资源系统,以色列方的技术也在其它方面给德昌电机提供支持,双方公司董事会在一起工作,也得以克服大部分的文化障碍,磨合过程十分顺利。

还有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发生在航空工业。2011年3月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宣布了一项并购计划,目标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私人飞机制造商西锐飞机工业公司。原本只是一次小的交易,但《华尔街日报》却强调这显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扩张野心。《华尔街日报》还说:“即使这种飞机在中国是限制使用的,并且中国大多数飞机场缺乏应付这种小型私人飞机的设施,但是中国企业却在考虑进军这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。中国民航局最近放松了低空飞行领域的限制,将在5到10年内开通小型飞机的飞行航线。”

两个有趣的地方:第一,这笔交易除了其他必要方,还需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;第二,该委员会最近刚刚以国家安全为名,要求中国的华为公司主动剥离收购的3Leaf服务器技术公司,否则他们将建议奥巴马政府下令解除这起收购。

这件事为什么重要?这就牵涉到时机问题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暗示,华为公司的遭遇可能对中国航空工业的这起收购有正面影响。首先,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过去已经批准过航空航天技术的转让。其次,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James Lewis的话说:“美国可能想批准这一收购来平衡以前的案例。”总之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美国西锐飞机工业公司的交易可能会有好运,综合各种因素看,时机对中方有利。

Copyright © 2013 Infin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英飞尼迪所有 沪ICP13040265号-1